发布日期:2024-11-19 02:08 点击次数:177
制图由腾讯元宝AI生成。
11月1日至3日,一年一度的北京论坛举行,在北京大学分会场举办的各大论坛中,AI(人工智能)成为研讨热点。
其中,“AI与就业”这场分论坛列举的几个实例更发人深省:2017年《纽约客》杂志封面上出现人类向机器人行乞的画面,意指人类的工作机会未来会被不断进化的机器人剥夺;2020年,第七代微软人工智能“小冰”为鲁丰织染(世界最大高档面料制造企业之一)设计的图案纹样,亮相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(秋冬)博览会;2024年,萝卜快跑智能驾驶引发外界关注……
对于上述现象,与会专家一致表示,不论人们愿不愿意承认这些现实,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都势不可当。目前,一些岗位正在被AI替代,想要跑赢AI,舆情治理、教育、个人学习、社保制度等都需要作出相应调整。
翻译等岗位受AI冲击最大
自然语言处理岗招聘需求大幅增加
南都记者关注到,AI对就业结构的影响,背后是产业结构的调整。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新旧动能的转换,曾经吸纳大量人才的房地产、互联网、金融等传统行业,不再受热捧,相反,新质生产力正在驱动一批新就业。
中国人民大学出具的一项报告显示,2024年上半年,像新一代信息技术、高端装备、新能源、绿色环保、民用航空、新材料等新质生产力产业招聘需求占比超两成,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招聘职位数占到66.4%,领跑其他产业,而新一代新技术产业就包括人工智能。
聚焦到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职业,智联招聘出具的一份报告显示,2024年上半年,大模型开发的职位需求增长了605%,要求应用大模型产品的职位需求增长了325%。具体来看,上半年招聘同比增速前五的人工智能职业为自然语言处理岗、机器人算法岗、深度学习岗、智能驾驶系统工程师、导航算法岗,其中,自然语言处理岗招聘同比增长111%。
同时,智联招聘有关负责人观察发现,自然语言处理、深度学习岗位招聘月薪也出现了显著增长,硕博学历要求占比增加。
在AI大模型的影响下,一边是新质岗位“异军突起”,另一边则是白领岗位面临潜在危机。
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智联招聘最新发布《AI大模型对我国劳动力市场潜在影响研究:2024》显示,AI大模型对编辑、翻译岗位的影响指数显著增强,达到了0.89。
此外,智联招聘集团执行副总裁李强在论坛现场表示,和视觉设计相关的平面师、原画师也受到了AI的冲击,招聘岗位出现了萎缩。
“未来,每个人都应该掌握一些编程的技能。”李强还说。
如何治愈AI带来的就业焦虑
专家:重构自身技能就不会被AI替代
在就业领域,面对AI,多数人的感受是焦虑和恐慌。来自腾讯今年的一项调研显示,人工智能对于社会各层面的发展均带来机遇和挑战,但就业挑战更为突出,44.4%的人认为,在就业领域,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大于发展机遇。
当被问及记者这一职业是否会被AI替代时,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朱丽对南都记者表示:“只要你重构自己的技能,就不会被AI替代。”
朱丽经过研究发现,对于大规模的重复任务和记忆,AI可以填补这部分内容,但是,AI也有缺点,比如大模型幻觉(模型生成的内容与现实世界事实或用户输入不一致),基于行业特定背景和商业逻辑的理解,仍然依赖于人的专业性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人际沟通、自我管理适应力,思维能力、创新能力、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、学习能力等软技能将被更加需要。
同时,南都记者关注到,在公众对AI认知度、接受度仍不高的当下,存在看衰文科专业的声音,很多学生选择大模型等专业进行学习。对此,李强表示:“相反,我认为未来文科专业会越来越好。当前,文科生的很多技能、能力是无法被量化的,但在未来,基于AI,情商、表达等能力将可以被量化,在未来更需要软技能的时代,这将有助于文科生增加就业机会。”
采写:南都记者杨文君发自北京